杭州麦哲仪器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收藏

增白剂的运用历程以及效果

时间:2013-01-05      阅读:159

  1929年Paul Krais首先发现了马栗树皮中含有的无色物质马栗树皮素(学名6,7-二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能够发出蓝色的荧光。将未漂白过的亚麻织物在马栗树皮水溶液中浸泡后,织物的白度显着增加,这是发现早的荧光增白剂。由于马栗树皮素与纤维亲和力很低,性能不好,因而没有使用价值,但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发现。
  1934年英国的ICI公司制备了化学合成物-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的二酰基衍生物,用其对纤维织物及纸张进行处理产生了荧光增白效果,并将它作为荧光增白剂申请了。
  工业上具有实用性的荧光增白剂早有德国Bayer公司于1940年上市,它们是由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SD酸)衍生物制造的荧光增白剂Blankophor B(C.I.荧光增白剂 32)和Blankophor R(C.I.荧光增白剂 30),还有磺化的4,5-二苯基咪唑酮荧光增白剂Blankophor WT(C.I.荧光增白剂 48),从此实现了荧光增白剂的工业化,并作为染料工业的一个分支得以迅猛发展。特别是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目前仍占世界各国荧光增白剂产量的50%以上,可见其在荧光增白剂中的重要地位。
  1942年Ciba公司向市场投放了结构为二苯并咪唑类荧光增白剂,1943年又推出了DSD酸双三嗪类荧光增白剂。1944年IG Farben公司生产了4,4'-双(芳酰胺基)二苯乙烯基-2,2'-二磺酸衍生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荧光增白剂在瑞士、英国、美国、前苏联、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等国得以加速发展,非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也在研究开发。Ciba、Ilford、Geigy、BASF等公司相继开发了苯并恶唑类、香豆素类、吡唑啉类、萘二甲酰亚胺等不同类别的荧光增白剂。产品结构、品种、产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天然纤维发展到合成纤维,由纺织品发展到纸张、合成洗涤剂、塑料、涂料、防伪、激光探测等非纺织品领域,如今,荧光增白剂已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荧光增白剂的产品牌号有近2500个,分属15个基本结构类型,在《染料索引》上登录的荧光增白剂品种近400个,世界着名的生产厂家和公司16个,遍布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第二版《染料索引》正式将荧光增白剂列为染料的一个分支。
  荧光增白剂在20世纪60~7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新结构、新品种不断开发,进入80年代后发展速度变缓,并对品种进行调整,力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新结构、新品种很少出现,更注重对已有产品质量的提高。
  荧光增白剂的产量目前尚无准确的数字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荧光增白剂的产量约为12万吨,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产量约为18万吨,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50%。据国外专家预测,在今后3~5年内对荧光增白剂的需求量将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荧光增白剂产量大的国家, 2003年产量为50500吨。西欧也是荧光增白剂的主产地,20世纪90年代末年产量约为4万吨。日本是荧光增白剂的生产大国, 2000年的产量达8640吨。韩国起步较晚,1999年的荧光增白剂产量达到8370吨。印度、印度尼西亚荧光增白剂的年产量不大,约1千吨。我国中国台湾1999年的年产量在4千吨左右。
  近几年,国外荧光增白剂主要的商品牌号、品种数、生产公司和出产国见下表1所示,这些品种既有粉状又有液状,有的同一品种的产品其力份不同。


  目前,国内外开发生产的不同结构的荧光增白剂品种数如下表2所示,由此可见,荧光增白剂品种中二苯乙烯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近几年,新结构的荧光增白剂品种上市很少,国外公司都在着力补充自己的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荧光增白剂VBL以来,荧光增白剂的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据不*统计,我国目前开发、研究和生产的不同结构荧光增白剂有40多个,产品的应用范围也由过去单纯用于纺织品,发展到现在的可用于洗涤剂、造纸和塑料等非纺织品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的荧光增白剂生产厂家48个,其中产量较大的厂家有12个,小厂则难以统计。年产量由1985年的2472吨,发展到现在的约4万吨,检测仪器有白度仪,食品方面有小麦面粉品质检验仪等使得仪器行业与增白剂行业步伐一致。下表3是目前我国荧光增白剂的主要生产厂及部分品种。

上一篇: 烟点仪测定油脂蜡烟点 下一篇: 粉质仪测定小麦粉质参数的的原理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