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下谷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收藏

稻谷加工业发展方向

时间:2023-11-14      阅读:283

  稻谷加工业主要包括大米生产大米食品生产,碎米、米胚、米糠、稻壳等稻谷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以及稻谷加工机械装备的制造。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稻谷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产品结构档次逐渐走高,一大批、高价大米和米制品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稻谷加工能力*10位的省份是江西、湖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南、辽宁、吉林、四川、福建,合计加工能力占规模以上企业总生产能力的80.2%,实际生产量占规模以上企业大米总产量的83%。同时,我国粮油加工部分技术装备已达到*水平,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建造与管理等科工贸一体化基地。
  
  如今,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级米产品在市场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市场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大米产品中的特等米占36%,标准一等米占到了57%。此外,大量产品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一些产品获得了产品称号。2007年,我国共有28个大米品牌、29个小麦粉品牌获得了中国称号,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21个和16个。记者在黑龙江省采访了解到,目前这个省大米售价已达到8-17元/斤,相当于普通大米零售价的4-8倍。
  
  在我国稻谷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链短、资源浪费、质量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谢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是上项目乱,产能过剩。由于稻谷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国内粮源供应能力,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开工率分别为42.67%。
  
  二是集中度低,企业弱小。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大米加工企业有6092个,占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总数的79.1%。
  
  三是产业链短,资源浪费。加工产业链较短,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发展较慢,稻谷加工业总体上处在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特别是米糠由于企业分散,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四是质量体系亟待完善。我国稻谷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五是科学技术亟待创新。主要表现在原创性极少、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低,大型的关键技术装备,如色选机仍需依靠进口解决。
  
  多方借鉴经验实现好、快发展
  
  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除拥有*的技术装备外,还在质量体系、产业链条、食品营养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稻谷加工业可以从发达国家学习更多的成熟经验,以推动国内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首先,发达国家对粮油加工企业实行严格的标准质量管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粮食营养、卫生和安全标准体系。欧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实行严格质量管理、包装标识与追溯制度,以保证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美国、日本、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发生产有近红外分析仪、快速黏度仪以及大米检测仪器等。日本生产多种大米检测专业仪器,如米粒外观判定仪、米粒食味计、米饭食味计等。目前,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其次,在日本等发达国家,稻谷加工业产业链条较长,深加工产品品种繁多,主要有8大类产品:糙米制品类。如发芽糙米、糙米茶;整粒大米类。如清洁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方便主食类。如保鲜米饭、快餐米饭、米线、年糕;米糠制品类。如米糠油、米糠食品;米胚制品类。如米胚油、纯米胚、米胚食品;米制食品类。如米饼、饼干、点心、年糕、饮料、冰激凌;稻壳制品类。如稻壳炭、稻壳制有机肥、稻壳颗粒料;精细化工类。如护肤品、化妆用品、洗涤用品等。在这一方面,我国稻谷加工业还有很长产业链没有开发。
  
  第三,普遍食用营养强化食品。根据营养缺乏病增长的情况,日本在1952年颁布“营养改善法”,随后推行大米营养强化;美国在1942年开始实施小麦粉强化标准,1943年对玉米粉开始强化,1952年对面包进行强化,1958年对大米进行强化。现在,美国大约有25%的食品强化了铁,几乎所有的谷类制品尤其是早餐即食食品都进行了营养强化;欧洲各国也在上世纪50年代先后对食品进行营养强化;加拿大、英国等,在粮食等方面均有营养强化经验,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上一篇: 五谷杂粮也要避光 下一篇: 大米:并非“越亮越好”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