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事件追踪与应对措施
“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中国台湾媒体如是说。中国台湾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饮料、香料、香精、药品、保健品、果酱、面包及糕饼中,其影响犹如“翻版三聚氰胺”。
6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更新中国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问题企业增加到282家,相关产品增加到945种。共有六大类上榜: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
塑化剂还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和医疗用塑胶软管)、儿童玩具等。
这一事件,正在逐渐升温为食品安全事件。
整个中国台湾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地震”,强度为30年来所罕见。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没被发现,我们该如何消除它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现在我们来追踪塑化剂事件,讨论一下应对措施。
一、一名普通质检员的发现
她在中国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工作的一名普通的检验员,52岁,姓杨,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有26年的检验工作经验。
她的领导、研检组组长罗吉方评价她是一个“平时粗枝大叶,做起实验却细心得不得了”的人。而正是她的细心,将在中国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揭开。
3月初的一天,在中国台湾打击伪药期间,杨女士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检验工作。当天她负责检验一种由台南市送检的,号称可减肥的益生菌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这样的例行检验杨女士早就习以为常,她先用薄层分析仪检测益生菌粉末,再用气相层析仪检验。可就在检测马上结束时,仪器上突然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峰讯号。
按说这本不是她的职责范围,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儿童食品的母亲,益生菌里出现的这个异常讯号让她的神经异常紧张起来。她赶紧将讯号与图库进行比对,赫然发现竟是塑化剂DEHP的图标。这是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职业的敏感性让杨女士感到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有没有可能是益生菌外包装释出了塑化剂?”为慎重起见,这位细心的母亲又花了两个星期,用红外线检验益生菌的薄膜包装材料,结果显示薄膜的PE材质不会溶出大量的塑化剂DEHP,反倒是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DEHP的浓度高达600ppm,远超过中国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这个结果让杨女士大吃一惊,因为DEHP是种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危害健康。
很快,卫生署将消息通知了中国台湾检方。负责此案的两位检察官郑智文与叶建成从小跟着当小摊贩的父母在菜市场里长大,他们很清楚有些黑心商人如何以劣质的食品添加剂来制出成本低廉的食品,所以两人全力以赴侦办此案。
更让人震惊的是,在许多运动饮料、果汁、果冻、羊奶片等青少年zui常吃的食品中,陆续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剂。之后,检方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zui终将塑化剂来源锁定在中国台湾地区zui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昱伸香料公司”。至此,这起*塑化剂DEHP污染事件*曝光于人前。
据了解,此次中国台湾查出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而所有的“问题起云剂”几乎全部出自“昱伸香料公司”和“宾汉香料化学公司”,可以说,这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台湾的起云剂市场。
事件曝光后,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和宾汉公司负责人陈哲雄被警方*时间刑拘,在审问过程中,他们又抖出了不少惊人的内幕。
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今年57岁,他经营着中国台湾zui大的起云剂加工厂,在广东东莞被查封的名为昱延的食品公司也属于其名下。
赖俊杰zui先曝出,其公司生产的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已经长达30年。起云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食品添加剂,可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还可改善食品口感,它一般由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物质添加混合制成。
30多年前,赖俊杰和陈哲雄在同一个师傅手下,学会了用“塑化剂替代棕榈油”这门技术,因为塑化剂的价钱是棕榈油的1/5,用它代替,可大大降低成本。但赖俊杰用的塑化剂价格更低,所以销量更好,但毒性也更强。陈哲雄公司的产品则更,客户中有不少大企业。赖俊杰自己供认,2006年之前,他添加的是一种毒性更强的塑化剂,2006年之后才开始使用今天被曝光的塑化剂DEHP。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因塑化剂被牵扯的产品种类不断刷新,从饮料到药品、保健品,数量已升至945种。6月5日,赖俊杰又供认中国台湾有7家的果酱、面包及糕饼销售者,也是他们公司塑化剂的主要客户。自此,食品烘焙业沦陷。
二、塑化剂到底是什么
此次事件的“元凶”——塑化剂(也叫增塑剂)原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多年来不仅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广泛使用,也会添加在橡胶、粘合剂、纤维素、树脂、电缆、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材料中,借此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特别能增加塑料产品的韧性、弹性,使其更耐用。
塑化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zui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种无味的液体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这次中国台湾曝光的塑化剂DEHP、DBP、DINP、DIBP均属于这一类。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使用,邻苯二甲酸酯不久便取代了当时用作塑化剂、气味很大且易挥发的樟脑。1935年,随着聚氯乙烯生产工业化,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塑化剂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塑化剂的主体,约占塑化剂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DEHP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很多医用塑料用品,例如导管、*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但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内的所有塑化剂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因此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
随着使用范围的越来越广,塑化剂目前已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水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兆平说,微量摄入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盟都表示,以每人每天的公斤体重为标准,长期摄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因此,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塑化剂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因此不必对其过分恐慌。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塑化剂DEHP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干扰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
塑化剂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zui重要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婴儿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
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zui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因此也要当心。
三、中国台湾对塑化剂事件的处理
中国台湾塑化剂案主谋赖俊杰被求处25年重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我错了,对不起社会,这是个事实!”,赖俊杰6月13日被中国台湾检方求处25年有期徒刑后向社会道歉。
在起诉书中,中国台湾检方认定岛内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从1996年开始将塑化剂加入到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牟取暴利。赖俊杰和妻子简玲媛,妻舅简钧恒,以及生意伙伴、金童公司负责人潘淑兰,依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等罪遭起诉,分别求处25年、20年、20年和15年有期徒刑。同时,检察官还以“令岛内数十年来胼手胝足,挥洒血汗所建立之形象毁于一旦,所生危害难以数计”为由,对昱伸、金童两家公司分别重罚2亿元和1亿元新台币。
之所以被判重刑,除了塑化剂风波贻害各方,还因为嫌犯认罪态度极差。检方指出,塑化剂案爆发后,赖俊杰虽承认罪行,但并未全盘交代黑心起云剂的流向,让岛内各地卫生单位疲于奔命。在检方反复审讯下,赖俊杰才又“挤牙膏”式地供出下游厂家还包括果酱香料业者。更恶劣的是,涉案的简玲媛、简钧恒均称自己不知道掺入起云剂的是塑化剂。对此,检方表示,赖俊杰、简钧恒都是化工专业毕业,且经营公司18年之久,怎么可能不认识塑化剂。另外,简钧恒所称自己调配的是无色无味的水果油,但员工证实,简钧恒每次调配时均戴口罩,证明他知道这是自己处理的是急毒性、能刺激呼吸道的塑化剂。
民众纷纷要求赔偿
与此同时,昱伸公司的16家下游厂商也已被检方列为被告,但是否起诉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据悉,这些厂商异口同声地宣称自己被昱伸骗了,不知道昱伸卖给他们的起云剂、水果香酱中掺有危害人体的塑化剂。除了高喊自己也是受害者,有的业者甚至宣称要向昱伸求偿。对此检方持保留态度,这16家厂商的下游企业说不知情还有可能,但这些厂商都直接与昱伸交易,而且往来时间达好几年。加上昱伸的起云剂售价也较低,说*没有察觉,实在说不过去。
不断扩大的事态,让中国台湾当局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他们以zui快速度通过了食品卫生管理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其次就是加强检验,并把所有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公布在各大超市、卖场以及上。中国台湾民众可以将家里的食品送往卫生检测部门进行免费检测。
卫生部还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列入“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同时,各地也采取了应对措施,除了立即停用、停售可能受到塑化剂污染的中国台湾产品外,加拿大联邦食品检验局发布警告,要求未污染的中国台湾商品也要下架;美国、韩国、菲律宾开始对中国台湾生产的食品进行筛检。
四、塑化剂带来市场"后遗症"靠什么驱散塑化剂阴影
1、如何远离塑化剂
那么,几乎无处不在的塑化剂,我们躲得开吗?
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大家都知道砒霜能毒死人,但小剂量砒霜却可治疗白血病。塑化剂DEHP也一样,它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主要取决于‘量’的多少。且动物代谢试验也证明,DEHP在两天之内就可自行排出体外。
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中国台湾相关专家建议,在做出明确界定之前,除避免购买已被列入“黑名单”的品牌和食物类别,尽量不要吃浓稠状饮料等加工食品。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则提醒,如果塑料制品上标有PVC,就说明里面含有塑化剂,购买和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选择儿童用品时,过软、过小的塑料制品尽量少买。带保鲜膜的食物一定不要放入微波炉里加热,尤其是肉类,因为塑化剂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毒物。
人们可以学着简单生活,在平时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比如,少吃一次性塑料包装的食品,在家里盛装食物时,选择瓷质餐具等。
2、中国台湾《康健》杂志总结提醒:远离塑化剂7原则
对于无处不在的塑化剂,中国台湾《康健》杂志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行动,以降低身体被毒物侵袭的几率。
1).支持无添加,多吃“真”食物。有人会觉得无添加的食品代表着味道淡、颜色丑、保质期短、价格高。但其实,无添加的“真”食品是鲜天然的,具有zui朴实的味道,也更安全。《到底要吃什么》的作者波伦建议,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很陌生的添加物名称或者含有5种以上添加物,那就不要吃了。
2).不要迷恋低价食品。《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提出,如果某些食品的价格大幅低于同类产品时,往往有可能是商家在暗中玩“猫腻”,利用添加物来降低材料质量,节约成本。
3).少吃动物性脂肪。许多有毒化学物质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所以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牛肉、羊肉等,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环境荷尔蒙影响的几率。
4).经常洗手。中国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发现,因受环境荷尔蒙影响而导致性早熟的女孩,如果在饭前坚持经常洗手,那么摄入的塑化剂DEHP量就会大为降低。
5).避免用塑料制品接触食物。生活中避免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盛放食物。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柯尔朋建议,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使用玻璃制品或瓷器。即使有些塑料产品号称适用于微波炉,但某些化学物质还是有可能会渗透出,特别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使用。
6).重视排毒方法。在生活中,除了要预防接触到毒物外,也应学会排毒的小方法。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系教授韩柏柽提倡,饮食中要坚持“二少二多去三毒”的原则,即食品少加工、少放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去除防腐剂、色素和香料。在烹调食品前,可先将食材过水或用热水烫一下,能有效减少食品中的添加物含量。另外,坚持多运动多流汗,也可排出体内毒素。
7).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健康的食物,例如不买、不喝含糖的饮料,或者让孩子参与到选择食物、烹调食物以及饭后收拾的过程中,从小培养起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
3、亟待完善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DEHP溶出*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高剂量时会影响动物的生育系统并提高肝肿瘤罹患机率,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将DEHP归类为第2B类致癌物,但是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目前还未清楚。
现行的容器标准是DEHP不能超过1.5PPM。但在人体摄入量中,多少才算真正的超标,国家并没有相关具体标准。我想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本月底或者下月初可能会发布一个参考标准。
塑化剂在医学领域上也广泛应用,但相关行业监管显然还不够。药监部门应该在含塑化剂的医药上提示其潜在危险和*。
卫生部在中国台湾发现塑化剂问题后,发布了禁用塑化剂的通告(16号令),在其中明确列出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中包括一种称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塑化剂。但是,这个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是我国药典(至少是2010年版)中允许添加的辅料。我国的一些药物使用了这种塑化剂作为包衣或胶囊的成分。其中,有些药物是常用药物比如钙片,并且钙片主要向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推荐,需要定期服用,量比较大。其中,至少有一种称为盖舒泰的钙片在说明书上明确列出了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成分。
我国药品监督部门至今既不要求企业公布塑化剂的含量,又不提示其可能的风险,比如导致胎儿畸形和儿童生长发育问题,等等。
国家检测任何成分都要有依据,使用任何检测方法都需要通过多次实验论证,zui后把检测方法列入国家标准。但是判定检测方法的研究过程比较复杂。据了解,我国目前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
(1)、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
*、*、*、质检总局办公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食品*综合司: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不得接触油脂类食品和婴幼儿食品,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已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zui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卫生部办公厅(公章)
二0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2)、业界相关人士意见
1.中国台湾地区某不法商家用有毒的工业塑化剂代替食用配料制作起云剂(cloudyagent大陆称乳浊剂或浑浊剂)以用于多种食用香精中。其中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竟高达60,000mg/kg以上。因食用香精已广泛用于许多食品加工中,导致近千种食品遭污染。这是一起个别人的犯罪行为,并不是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潜规则。
2.事实上,由于环境污染,所谓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物质存在于土壤、水等环境之中,国家饮用水标准中允许DEHP含量0.008mg/kg。
3.在卫生部公布的邻苯二甲酸酯类非食用化学物质中,有一部分在卫生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是批准使用的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并且规定了在食品中的特定迁移量DEHP为1.5mg/kg,DINP为9mg/kg,因此邻苯二甲酸酯类虽然是非食用化学物质,但它*可能通过容器迁移到产品中。
4.到目前为止,已在大陆上某些食用香料香精中发现了塑化剂的存在,虽然尚未证实是人为添加的,但应引起重视。据行业专家分析,这些非人为有意添加塑化剂的出现是由现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a.天然类香料在种植成长时,通过含有塑化剂类农药的长期喷洒,接触了某种塑化剂,并在花蕾、果实中加以富集,导致这些天然香料的浓缩物、浸膏类产品中有较高塑化剂存在的可能。
b.当这类香料以百分之几的比例添加配制香精时,不可避免地把所谓塑化剂带入食用香精。
c.食用香精是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这些有机化合物对包装容器中邻苯二甲酸酯物质的溶出迁移能力较大,当这类香精以千分之几比例加入到食品时,塑化剂当然会出现在食品中了。
由于上述的原因,虽然在香料、香精及食品中都有可能存在塑化剂,但这三者之间在含量上显然应该有着数量级的较大差异。因此,在界定塑化剂在食品行业中不同产品中含量限定值应有明显区别。
5.目前国家仅出台了食品中检测塑化剂的方法标准,并规定了*值为1.5mg/kg,但并没有对香精和其它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值定出*。我们认为,由于所谓塑化剂的特殊、有限性能,决定了它没有在我们食品添加剂中广泛存在的可能。因此,我们不支持对所有食品添加剂进行普遍的检测、以排除它携带入食品中。这不但没有必要,也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
6.所以,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频布在食品添加剂包括香精及其生产原料中塑化剂的限定值以前,就不宜对涉及食品中原、辅料类各产品是否存在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也不宜以有或者没有塑化剂的存在判定产品为不合格或合格。
7.目前,许多企业都在寻找方法测定原料和产品中塑化剂的含量。在自测过程中发现如使用塑料吸管,不同规格的试剂(国产的、进口的),以及不同规格的进料瓶等都会对zui终的检测值有影响。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应出台食品添加剂包括香精及其原料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
8.因此,在未所制订相关标准之前,在这次专项检测的数据,建议进行汇总、统计、整理,以推动相关法规或标准的制订。对查出的食品添加剂中如有塑化剂的,除非是人为添加的,其它情况,建议谨慎曝光,待查明原因并确认对zui终产品的影响程度后,再作相应处理。
9.近半个世纪以来,塑料及其制品已和人类的生活建立了几乎密不可分的,不管是否与食品相接触,各类塑化剂(增塑剂)已广泛存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我们希望政府能有力地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以淘汰那些有害塑化剂,并限制它的应用范围,zui终从根子上杜绝塑化剂危害人类生命的健康。把在中国台湾地区引发的塑化剂事件从坏事引出积极的结果。
(3)、业界相关人士关于“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文的意见
卫生部于2011年6月15日致“*、*、*、质检总局办公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食品*综合司”函提出,“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已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zui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当前,国家质量监管部门依据该函件内容,同时对香料香精行业实施监管,然而在香精香料行业无法满足这一限值要求
企业自查后发现,业内并未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作为生产加工原料,但大量检测后发现部分香料、香精中的检出水平远远高于卫生部所提出的残留*!进一步确认后,发现分别是因环境污染(食品塑料容器、工器具等)(24小时迁移水平达2000ppm)、原料富集特性(天然精油、浸膏等)(天然精油中zui低检出值在20ppm以上,zui高达150ppm)等因素造成。以上该信息来自于,汇总企业上千个数据的统计结果。若以当前对食品添加剂的限值要求,来管理香料香精企业,将导致全行业因违法而停产,由此而将间接导致食品行业的停产。
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残留*,事发地中国台湾至今未对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制订残留*,香港制定的行动水平仅针对zui终食品,欧盟2007/19/EC指令对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中DNDP+DNOP、DEHP、DBP、DINP、DIDP、BBP制订了相应规定(见附件)。以上已制订的*仅针对zui终食品,因香料香精无法直接食用且有加入量的自我限制特性,所以香料香精绝不能与zui终食品等同*值管理。
附: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6号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主要包括: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
邻苯二甲酸二苯酯、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
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
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
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DMEP)、
邻苯二甲酸二(2-乙氧基)乙酯(DEEP)、
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DBEP)、
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