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推进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是食品工业与科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指出,今后十年我国将把食品加工作为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对主食的加工,加快居民主要制成品食物的发展步伐,重点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优先支持我国传统仪器的工业化改造,选择并支持若干种具有市场前景和示范作用的传统食品,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快其工业化步伐[1]。
“十五”期间,我国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取得长足的进展,各种方便面、速冻水饺、保鲜米饭、方便米粉等已走向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营养健康水平,加速粮食加工向食品工业的延伸,合理地利用粮食资源,发展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食品工业与科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 方便面已成为主食品工业的新兴行业
自八十年代提出推进主食品工业化生产以来,方便面是引进、开发并实现产业化zui成功的一个产品。
据有关资料报导[2]: “1992年全国方便面产量才15亿包,到2002年达到320亿包。”近三年通过企业粮食产业提升,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农村和城市消费市场,现有600多条生产线运行,2000年方便面产量达到480亿包,销售额290.27亿元,年平均以30%的增幅向前推进。和其他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化生的的食品比较;如:“2000年焙烤食品行业的产量208.6万吨(还包括:面包、饼干、粮食),销售收入348亿元,发展2004年,产量达415.9万吨,销售收入348亿元,发展2004年,产量达415.9万吨,销售收入692.3亿元,年平均递增18.8%”[3] 。
速冻食品也是一个新兴行业。从1995年起,我国速冻食品产量以20%的幅度递增。据有关报导:“现有各类速冻食品生产厂家近2000家,年产量约1000万吨,年销售额达100亿元,其中约30%的产吕为米面制品。”[4]与方便面企业比较,速冻食品行业相对规模较小,产品分散,目前全国速冻食品企业主要三强是“三元”、“思念”和“湾仔码头”。
三、 方便面的开发提升了我国制面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其主要表现:
1、 促进了我国小麦种植业和面粉加工业的小麦和面粉的开发。特别一些大型的、形成的方便面生产企业,更重视原料的选择,有的并采取产学研结合建立小麦基地和企业的研发中心,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改进和提高方便面产品的质量。
2、 随着方便面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方便面设备制造业、调味料业、包装业的配套发展。“2000年国内4家方便面设备制造企业,生产出方便生产线143条,年产值2.341亿,形成了日产5万包至20万包的方便面系列产品,其中20条生产线出口。”与方便面配套的调味料行业,原先的呈味调料、化学合成香精以及HVP、酵母抽提物,这在一定程度不能满足风味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现运用“煎、炸、煮、炖、烧、烤”等加工方式结合海鲜、美拉德反应,喷雾干燥等方式精神加工,生产出具有不同传统风味的原料(风味肉粉),家庭面食,“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特点,实现一次性新鲜原料产生多个风味的工业化应用[6]。包装机械行业朝着精密机器的“四性”(即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五化”(即机械设备的数字化、化、机电光气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无形势、无噪音、无震动)方向不断改进和提高。完成了方便面后段自动化设备的研制,开发出了全自动投包机、叠袋机、整列排队机、金属检查重机、装箱机、物料管道机等使用方的方便面原料设备。形成了多列化、自动化、满足了各类方便面生产需要。
3、 提高了方便面产品质量,方便面由方便走向了风味、营养和安全,日益向正餐食品发展,适于社会不同人群消费需求。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检查司,全国11个省市、26家企业、32种方便面产品抽样检测结果、产品合格率96.9%,说明“方便面产品质量较好,消费者可放心食用。”[7]
据上海地区有关调查:方便面的消费65~70%是城镇“打工族”和中小学生的早餐食品(约占5~10%);20%为旅游者携带食品;10%为公务人员的备用食品。“康师傅”在武汉地区的方便面销售中,1元以下的袋面占65%;1元以上的袋面占20%;容器面为15%,占87%以上的方便面是一个大行业的食品,适于当前人们的不同消费水平,主体人群还是工农大众。
随着人们由“温饱”走向“小康”,对营养与风味的要求赋予产品一个“营养与健康”的内涵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不少新的,富含营养的方便面产品相继推出,例如“今麦郎骨汤弹面”,以小麦精粉为面饼原料,选用天然畜禽骨肉抽提物为调味料,充分利用了肽及骨胶原的呈味功能,再添加*、B1、B2、*、*及铁等营养素,开发出营养型方便面。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四、 方便面的发展带动了小麦产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方便面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小麦种植、面粉加工、面制食品生产、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培育出了一批产业化的,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河南白象食品集团,年产值达300亿元,转化小麦840多万吨,消耗面粉670万吨,每年直接解决就业人口20多万人,惠及3000万农民,每户农民增加收入150元。[9]
华龙日清食品公司在全国建立了16个生产基地,每年可消化周边60个县的小麦商品粮,年转化量达180万吨。华农日清把40多万户农民100万亩农田作为企业的“*车间”,仅麦,种植一次,就使周边各县农民每年增收7000万元,可推动小麦产区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刘兴信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