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问题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曝光,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支撑面临的挑战
纵观当前影响食品安全水平的因素,除了产业发展水平等深层次矛盾的制约,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理念、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装备以及监管队伍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薄弱环节。
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意识不强。现代政府监管制度的经济合法性是收益大于成本,要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效率zui大化,必须以危险性分析为基础,明确管理重点,把管理资源配置在高风险环节。风险监测的目的就是掌握食品安全的全面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并将监管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检查对象和频次的科学依据。例如欧美日等国对食品发酵用菌种的管理、审批非常严格,对菌种的使用历史、分类鉴定、耐药性、遗传稳定性、有效性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数据库;此外,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也高度重视。然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刚刚建立,还远待完善,例如沙门氏菌等重要致病菌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资料缺乏,针对污染物的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危险性评估技术未广泛采用,农药、保健食品原料等新产品安全性评估缺乏。
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因素及各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部分,但至今仍没有统一、完整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的食品标准间还存在交叉、重复、缺失、标龄长等问题。这既让守法企业茫然无措,又使一些不法企业钻了空子。例如我国现有农药残留*仅800多项,而食品法典委员会有3300多项,欧盟有14.5万项,日本有5万多项。又如在2007年“多宝鱼”事件中,上海市食品监管部门根据地方标准对多宝鱼样本进行了残留药物检测,结果共有7种超标药物,而海洋渔业部门参照*标准进行检测,结果却全部合格。
食品检验检测水平不高。食品检验检测是对食品实施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进行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措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设置分散,具体有质监部门批准设立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卫生部门考核合格的疾控系统卫生检验机构、食药部门考核合格的药品检验机构、*门考核合格的农产品检验机构以及*、*、*、标准委等部门考核合格的检验机构。分散化的机构设置无法集中力量,监管技术支撑部门的检验检测水平不高。如圣元奶粉“激素门”风波中,全国只有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家机构有资质检测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现实中,一线执法人员大多通过查看产品包装,核对质量保质期,查验进货日期等方法进行监管,这种“一看、二模、三闻”的土办法根本无法判断食品是添加剂滥用、重金属超标还是细菌含量过多。此外,我国40%的中小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检测技术;60%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具备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手段。
食品监管执法队伍能力不足。
监管执法专业化是现代监管机构的重要特征,如美国食品药物监管局(FDA)雇佣了数以千计的医学、化学和营养工程学博士作为支撑,还拥有数以万计的执法人员巡视于田间工厂。相比较而言,我国食品监管部门的队伍能力尚显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和食品工业主要是围绕如何增产,也就是“吃得饱”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农业增产方面的技术世界*。但是,在食品质量方面的技术却比较落后,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人员少、装备差、水平低,执法办案和监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这一现象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不利于监管政策的有效执行。“瘦肉精”问题长期未能**就与检测成本过高有关,以盐酸克伦特罗检测为例,一次快速检测一头生猪尿样需15—20元,仪器确证检测一份样品需500—1000元,基层要开展从养殖到收购、贩运和屠宰各环节检测,而检测费用不得向生产经营者收取,现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水平的对策
确保食品安全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在2011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由此可见,科技支撑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扮演关键角色。
树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念。食品安全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应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一要抓风险排查。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经常性、滚动性地开展风险排查,并及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既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又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二要抓风险监测。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尤其关注食品添加剂、乳制品和肉类的风险,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果断采取措施。三要抓风险评估。对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识别和描述。根据风险等级对食品安全进行分层次管理,使监管资源与风险等级相匹配,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到风险高发的环节和领域。四要抓风险沟通。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风险沟通策略的改进和风险教育的开展,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标准,社会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方向是标准管理统一化、标准基础科学化、标准形式法典化、标准机构独立化。具体到我国,要以安全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安全标准,切实从传统监管模式向科学监管转变。农业标准化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应继续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继续创建*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场),继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此外,应完善企业食品标准管理制度,使企业对自身标准内容负责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zui后是开展跟踪评价,对食品安全国家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分别进行跟踪评价,适时组织修订。
提高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依赖于千万家食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确保安全标准的实施,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监测。我们要强化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鼓励大型企业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进行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
根据HACCP体系,对食品供应的原辅材料的生产、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中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进行分析、控制以及控制效果验证,全面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细化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规定;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实现从结果监管到过程管理的转变。
整合并优化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在基层。因此,有必要在提升国家、省两级检验检测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市、县食品安全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各级政府据此安排投资和预算,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技术“三支队伍”。在原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执法队伍的基础上,*应鼓励地方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如深圳整合了原来分属质监、工商、卫生的食品安全许可和监管职能,新组建*;湖南省长沙市*局成立品食安全执法大队,实现各环节无缝执法。